当你和孩子一同玩耍的时候,你是否有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而感到好奇呢,似乎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我们完全不同。
特别是当孩子到达11岁左右的时候,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世界观,他们会以更有趣的方式来看待世界,解决问题。
然而,因为知识储备的缺失,以及对于世界了解的不足,以及缺乏生活经验,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成年人存在很大的区别。
几张图来让你明白:儿童的世界与成年人有多大的差别。
1、对于现实的幻想
成人的视角vs孩子的视角
当孩子在观看一些事物的时候,往往他们很相信自己所幻想到的一切,因为孩子们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前,往往还无法真正区分现实与其幻想之间的区别。
作为父母,其实大可不必为此而感到担忧,因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,孩子们还无法知道哪类东西是真实的。这可以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2、针对事物存在的持久性
成人的视角vs孩子的视角
根据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的实验研究结果来看,孩子通常无法理解事物的持久性,即他们无法清楚的知道,不在视线范围内的东西如何继续存在着。
这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,许多与孩子玩“消失”的父母大概都有发现,如果自己突然消失在孩子面前,孩子往往会非常伤心,甚至大哭。
所以,在生活中,即便幼儿会舍不得父母离开,那么父母也不应该偷偷溜走,应当和孩子打完招呼再离开,并耐心的告知你将要去干嘛,你多久会回家。否则,你的突然消失会让他们极度的缺乏安全感。
3、对于面部轮廓的识别
一个月的视角vs一周岁的视角
根据科学家的说法,新生儿无法将所眼前的事物轮廓看清楚,加上没有适当的经验,他们也无法区分眼前的人到底是谁。
在实验中,科学家们发现,3个月以下的孩子完全无法区分人们的面部轮廓;而9个月大的孩子则已经可以相对识别面部轮廓了,但此时的面孔依然不够清晰;到了1岁之后,眼部发育逐渐成熟,他们已经基本可以看到充满色彩的清晰轮廓和物体了。
4、对于抽象思维的缺乏
9岁的孩子vs11岁的孩子
在一项名为“第三只眼睛”的实验中,心理学家鲁道夫·谢弗将9岁和11岁的孩子分成了两个小组。
当被问及,“如果他们有第三只眼睛,他们会希望长在哪里”时,9岁那一组的孩子,几乎都将手指向了额头,而11岁那一组的孩子似乎思维更加开阔,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答案,比如手掌或其它的部位,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观察到身后或身旁的事物。
这表明当孩子偏小的时候往往是缺乏抽象思维的。
5、没有可逆性的概念
如果有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杯,并且它们装满液体以后的体积也不同。你将它们放置于孩子面前,并同时用液体填满它们,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水位更高的玻璃杯里拥有更多的液体。
通常,在孩子7岁以前,他们并无法搞清楚容器形状的不同,对于内容量所带来的变化。只有逐渐长大以后,他们才能够真正的知晓宽度和高度对于容量的真正意义。
6、思想理论
与成年人不同,通常,孩子们并不清楚自己所了解的信息,自己所看到的事物,并不会与他人共享。
在一组实验中,房间里有两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,当其中一个成年人A离开,另一个成年人B将玩具藏了起来。在成年人A回到房间以后,孩子被问到,成年人A可能会去哪里寻找玩具。
结果,3岁以下的孩子明确的指出了玩具所隐藏的地方。他并没有思考成年人A没有看到过玩具被藏起时候的状况。
7、对于道德的认识
故意打碎1个盘子
孩子:伤害更小
不小心打碎2个盘子
孩子:伤害更大
作为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,我们都拥有道德观念,也就是我们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则。
为此,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,往往会思考很多。但是孩子在面对道德问题的时候,往往会缺乏更多思考。
举个例子,在一项实验当中,孩子们被问及:不小心打碎了一块碗,和故意打碎了一块碗,谁造成的伤害更大?结果,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,谁打碎的碗更多,造成的伤害也就更大。
8、对于画面的还原
实物:6岁孩子vs8岁孩子
当成年人被要求对一些物品进行绘画的时候,成年人会尽可能的将其原样展现出来,但是如果这发生在小孩的身上就可能不同了。
在涉及茶杯绘画的实验中,7岁以下的孩子都给茶杯加上了一个手柄(事实上没有手柄)。但是7岁以上的孩子则没有画上手柄。
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,虽然有实物摆在面前,但是年幼的孩子依然会依靠自己的认识来进行绘画,即他们觉得茶杯应该长什么样子,他们就会将其表现出来。而不是将实物的原样尽可能展现出来。
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因为成人和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觉不同,所以相处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。
当亲子之间意见不同时,家长们不妨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重新看待问题,亲子之间唯有相互理解,相互包容,才能够长期和谐相处。
文章来源“育儿大师官微”,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—— end ——